夏日的拉萨,两岛内河绿色生态廊道沿吉曲河岸延伸,杨柳成荫、繁花烂漫;达孜区经济林基地栽植苹果、核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堆龙德庆区防沙治沙示范区固沙植绿,筑起绿色生态屏障,“绿满拉萨”逐渐显现。
2024年,拉萨市把林长制作为深入践行“生态立市”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林长制引领保障作用,着力在“增林、管林、护林、用林”上下功夫,全年新增营造林17.88万亩,成功打造了高原生态修复的示范样板。其创新性的林长制工作模式,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经验,成功入选全国林长制改革典型案例,为高海拔地区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拉萨方案”。
扩绿量提绿质 做好“增绿”文章
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启动于2021年,是全区首个规模化山体造林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也是增进各族群众生态福祉的重要民生工程。工程建设范围涉及拉萨市城关区、柳梧新区、堆龙德庆、达孜、曲水、墨竹工卡、林周和山南市浪卡子、贡嘎9县(区)35个乡镇。规划用10年时间,完成国土绿化面积206.72万亩,实现“五年增绿山川、十年绿满拉萨”的构想,着力将拉萨打造成生态宜居的高原首府城市。
一分规划,九分落实。
线下,持续推进以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为重点的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现已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94万余亩,栽植苗木1.1亿余株,整体成活率达85%以上,部分立地条件较好区域成活率超90%,造林成效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洛桑江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肯定。南北山绿化工程成功入选全国干部读本《碳达峰碳中和案例选》,被生态环境部引用为“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典型案例。
线上,组织开展“认领一棵树、共建南北山”公益活动,大力宣传推介“我在西藏有棵树”微信小程序,累计获赠造林资金1.7亿余元。通过强化宣传引导、免费提供苗木和技术指导等方式,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造林绿化,去年通过义务植树完成造林栽植苗木11.57余万株,全民植绿、爱绿、护绿氛围浓厚。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我在西藏有棵树’活动,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劳动,更激发了我们青年一代的绿色生态环保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西藏大学学生史雅琴说。
与南山公园遥遥相望的拉萨市中心,初夏时节绿意葱茏、草木葳蕤。漫步街头,一幅“青山拥南北、绿水绕古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在这生机勃发的季节里,雪域高原圣地拉萨正以最美的姿态,迎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拉萨如何抓好城市建设和绿化,以新面貌、新形象、新品质迎接这一盛大时刻,是一项大考。
按照肖友才书记“精准化、精细化、精美化推进城市建设项目”指示要求,我市将城市绿化提升改造作为全市20项民生实事高质高效推动落实,在北环、南环等风景道和重要节点开展绿化提升改造,通过栽植不同颜色、高度和花期的花卉树木,打造出高低错落、四季有景的立体景观。仅2024年,建成高位花池103km、新增城市绿化面积61万平方米、栽植各类苗木2450余万株,不断扮靓城市颜值、提升城市品质。
“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彩、冬有绿”,系统性的改造提升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郁郁葱葱的枝叶书写的是“生态惠民”的温暖答卷。
优机制提效能 健全“管绿”体系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海拔4300米的热振国家森林公园,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其覆盖的7000多公顷范围之内,生存着褐马鸡、白唇鹿、岩羊等大量珍稀野生动植物,更有超过22万株千年古刺柏生长于此。
护林员达娃的管护点就在保护区内,小组7人轮流巡山是日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要保证森林的防火安全,也防止盗砍盗伐,有时候还要为香客、游人、僧侣宣讲森林防火措施,确保保护区的安全。”达娃说。
群山叠翠,万木争荣;“林长”发力,逐绿前行。
2024年,市级林长肖友才书记、王强市长分别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5次、市政府常务会4次,签发林长令1次,带头巡林10余次,系统谋划部署重点工作,以身示范推动全市林长制工作有效开展。(下转第六版)
据副市长洛色介绍,在管护机制上,拉萨市建立四级林长责任体系,实现“一长三员”(林长+护林员+监管员+执法人员)协同发力。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2338名林长、3688名公益林管护员、3419名草原生态岗位人员、4491名林业生态岗位人员用脚步丈量青山、深情守护绿林,构筑起我市的一道道绿色屏障。2024年,全市未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及毁林毁草事件,生态安全防线持续巩固。
促发展惠民生 增强“用绿”力度
在做好“管绿”“增绿”的基础上,如何继续做好“用绿”工作?
为此,我市创新举措,打出组合拳,从生态补偿政策稳增收、规范虫草资源采集促增收、工程项目带动保增收、改革创新扩增收四个方面发力,全方位、多层次地做实“用绿”文章。
——落实生态补偿政策稳增收。及时足额、精准发放生态护林员岗位补助资金2768.5万元、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助资金3850万元,实现11600名护林员、生态岗位人员年人均增收5705.6元。
——规范虫草资源采集促增收。科学指导群众开展虫草采集工作,2024年全市虫草采集产量1040.79千克,实现增收1.45亿元,与2023年同比收入增长38.1%。
——工程项目带动保增收。紧抓实施南北山绿化工程等有利契机,建立劳务用工协调协作机制,规模化组织群众参与造林和后期管护,仅去年以来,累计带动群众就业207.16万人次、增收6.65亿元,南北山绿化就业增收工作被国家发改委列入新时代以工代赈工作指引。
——改革创新扩增收。全面发展苗圃经济,推动建成保障性苗圃25个、育苗基地面积达1.25万亩,通过苗圃建设每年带动群众增收4788.7万元。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在近年造林绿化过程中,注重加大光核桃、山杏、沙枣、核桃、酸枣等经济林木种植比例。其中,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2024年种植经济林木6种156万株、占栽植总数的11.48%,较2023年相比增加6.98个百分点,努力打造集观赏、采摘等为一体的经济林果产业。积极发展碳汇经济,启动并全面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探索实施林业“碳票”制度作为重要改革内容,摸清我市碳汇开发潜力。截至目前,已收集的项目有271个,初步筛选后符合开发的项目共有152个。
从南北山绿化工程的满目苍翠到拉鲁湿地保护的碧波荡漾,全市践行“生态立市”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奋力打造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拉萨正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答卷,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贡献拉萨力量。